肠系膜淋巴结炎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疾病,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脐周疼痛为主要表现,伴发热、恶心、呕吐。疼痛可轻可重,大多数患儿疼痛不甚,持续时间不等。在临证中,笔者通过辨证论治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,现总结验案两例如下。
案一
李某,男,5岁,2024年4月21日初诊。间断腹痛2周余,以脐周为主,患儿每次疼痛数秒自行缓解,家属未予重视。近日疼痛反复出现,遂来院就诊。查腹部彩超示:肠系膜淋巴结炎。刻下:腹痛,以脐周为主,痛兼腹胀,大便正常。询知2周前曾感冒发热。脉弦,舌红苔薄白。
诊断:小儿腹痛。
辨证:腹部气机不得宣通,气血运行不畅,不通则痛。
治则:调和肝脾,理气止痛。
方用四逆散加减:柴胡8g,白芍15g,枳壳12g,陈皮10g,香附10g,川芎6g,清半夏8g,元胡10g,茯苓12g,甘草5g,生姜3片,大枣2枚。7剂,水煎服,日1剂。嘱忌生冷饮食。
服药1剂后腹痛消失,共服7剂,随访1年未复发。
案二
高某,女,3岁6个月,2024年6月16日初诊。脐周绵痛3月余,饮食生冷加重。平素纳差,易腹泻,易感冒。外院查腹膜后B超示:肠系膜淋巴结炎。予中成药、益生菌治疗效不佳,故来诊。舌淡苔薄白,脉沉。
诊断:小儿腹痛。
辨证:中阳不足,脏腑经脉失于温煦,血脉凝滞。
治则:散寒理脾,温通经脉。
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:黄芪15g,白芍12g,当归8g,元胡10g,桂枝10g,川芎6g,炒白术12g,木香8g,砂仁5g(后下),白豆蔻6g(后下),炒山药12g,炙甘草5g,生姜3片,大枣2枚。7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服药3剂,腹痛减少,共服7剂,腹痛消失。予参苓白术散巩固2周,随访1年腹痛未复发。
按 本病属于西医功能性腹痛,多由上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后导致,外感和饮食不善是反复发作的主要诱因。笔者认为,本病分虚实两端,实证以脾胃气滞为主,见于疾病早期,治当调和肝脾;虚证以脾胃虚寒为主,见于病程较长或素体脾虚的患儿,治当温中补虚。案一患儿发病时间较短,属不通则痛,故治以疏肝理气止痛;案二患儿平素纳差怕冷、易大便稀,综合分析考虑属脾胃虚寒,不荣则痛,治宜温中缓急止痛。临证时若有因腹部受凉而发者,加肉桂、丁香等散寒止痛;若伴积滞,加焦三仙、鸡内金等;若有明显热像如大便干结,加栀子、连翘、决明子等随证治之。(刘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天宸配资,贝盈策略,靠谱的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